倒春寒 ,是指初春(一般指2月末3月初)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春寒料峭

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这种“善变”的天气让人难以适应,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更是千奇百怪,有穿棉服的,有穿风衣的,还有穿T-恤的,似乎是你想多少度就是多少度的样子。一天之内,中午热得穿短袖,早晚冷得找秋裤,这刺激的感觉就像坐过山车。

你穿短袖我穿袄

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穿少,你穿袄”!!!

倒春寒的影响有哪些?

1、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一些年轻人宁要风度不要温度,在气温忽冷忽热时就过早地穿上了单衣、单鞋,甚至是短裙,将脚踝关节暴露在外。

此举极易造成膝关节或踝关节因遭受冷空气袭击,出现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便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2、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

相对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容易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3、感冒、肺炎高发

由于气温忽高忽低,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肺炎等传染病流行。

如何应对倒春寒?

1、做好春捂工作

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早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颈与双脚,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温度时,最好不要脱掉厚衣服;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点衣服。

不过,由于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序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2、春季锻炼不宜过早

早上气温低、雾气中、粉尘多,不适宜锻炼,老年人尽量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

运动可以选择慢跑、爬山、漫步、打太极等运动量不大的项目。

3、饮食要注意

倒春寒期间的饮食以平性为宜,因为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

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 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

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要想杀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的次数,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大有益处。洋葱、姜、蒜、芹菜这些带味儿食物,既可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质。

4、做好自我保健

对于那些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长期胃痛、胸闷、头疼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老弱者早晚外出,特别是大风降温之时更应注意保暖。人的背部为“阳之之阳”,主持人体气血运行的肺脏心脏,都在胸背部。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使旧病复发,病情加重。

倒春寒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它所带来的危害也不能被忽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