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87%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同学的暴力行为,近半数选择沉默。而且校园欺凌正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不要以“年龄小”为由放松管教,低幼儿童也应学习如何防“欺凌”。别让校园欺凌成为童年的一道疤。

什么是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称之为校园欺凌。

特点:低龄化、群体性、反复性。

不要以“年龄小”为由放松管教

3岁之后的幼儿已具备感知同情结合的认知能力,物理上或情感上伤害到其它小朋友是能够体会到对方的心情的。因此,欺凌行为不能用年龄小来掩护,应尽量防微杜渐,从小教育。

常见欺凌类型

① 言语欺凌:取笑,叫外号,讽刺,威胁;

② 社交欺凌:败坏别人名誉或关系。如有意的排挤某人参与集体活动,让其他小孩不要与某人做朋友,散布某人的谣言,在公开场合让某人尴尬丢脸;

③ 物理欺凌:打、踢、掐、吐口水、绊人摔跤、抢走或毁坏别人的玩具、做粗鲁手势。

这些可能是校园欺凌的信号!

1.身体伤痕

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淤伤、抓伤等人为伤痕,有可能是遭遇暴力。

2.个人物品丟失或损失

如果孩子的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家长要留心。

3.如厕习惯改变

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学校厕所很可能已经成为暴力场所。

4.自尊心受挫

孩子回到家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

5.自我伤害倾向

孩子有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要高度重视。

6.不愿上学

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可能是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

7.睡眠可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时可能出现的表现。

教会孩子正确区分“带攻击性的玩”和“欺凌”

  • 欺凌是多次重复的行为,但由于某些行为的特异性有时也不重复;
  •  多次下手欺凌的对象是早就计划好的,有组织,有预谋;
  •  欺凌的目的是蓄意让对方受到伤害,或者得到更多的控制权,或者得到更多的注意力;
  •  欺凌的对象往往比自己弱小;
  •  欺凌往往背着大人发生,因为害怕大人会干涉;
  •  “带攻击性的玩”对事不对人,“欺凌人“"对人不对事。

欺凌早预防

家长应查阅防欺凌网站,增加理论储备,为将来有可能产生的与老师、与学校、与学区、与律师等各方的沟通做准备;

和孩子一起观看针对3-5岁幼儿的防欺凌教育视频给他扫盲,并进行演练;

防欺凌网站推荐:

  • http://www.stopbullying.gov/
  • http://www.pacerkidsagainstbullying.org/kab/
  • http://www.pacer.org/bullying/
  • http://www.safechild.org/
  • http://www.newkidscenter.com/Bullying-in-preschoo. html

教育部等九部门2016年11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