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洛阳,牡丹盛开,满城芬芳。作为中国国花,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古往今来人们争相欣赏的对象。每年此时,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景。
然而,牡丹不仅是一种花卉,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牡丹二十四品”讨论下古人如何优雅赏花。
牡丹二十四品:从欧阳修到邹一桂
“牡丹二十四品”最早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
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洛阳地区流行的二十四种牡丹品种,包括“姚黄”“魏紫”“一捻红”等。这些品种不仅因其独特的花色和形态备受推崇,更因其象征富贵的寓意而成为贵族和文人雅士的最爱。
到了清代,画家邹一桂将这些品种绘制成《牡丹二十四品》图册,进一步丰富了牡丹的文化内涵。
他的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写生的真气展现了牡丹的优雅与华贵,成为后世研究牡丹的重要资料。
古人如何优雅赏花?
赏花在古代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行为。
唐代罗虬在《花九锡》中记载了宫廷赏花的仪式,包括用金玉绸帛装饰花卉,以表达对名花的尊重。明代袁宏道则提倡“茗赏”,即以茶代酒,与花的品格相匹配,展现文人的脱俗情趣。
宋代《牡丹荣辱志》记载的赏花三十六忌,第一条竟是"花盛处不可久立"。
古人认为满目繁华会钝化审美感知,真正的雅士会在花径间缓步丈量,每隔七步驻足细观——暗合乐律中"七音成韵"的法则。明代画家徐渭更发明"三观法":晨雾中看花之韵,正午观花之骨,暮色里赏花之魂。
此外,古人赏花还讲究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子时的"夜照牡丹"堪称大唐黑科技:将薄金片剪成牡丹造型,内置蜂蜡灯芯,悬于花枝之上,月光与烛光在花瓣间折射出流动的金色光纹。
卯时的"晨露酿春"仪式,需用和田玉匙采集百朵牡丹露水,与去年窖藏的雪水勾兑煮茶,据说能品出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北宋汴京的"簪花局"令人拍案叫绝:宾客需根据抽中的花签,将对应品种的牡丹制成首饰。抽到"青龙卧墨池"者,要把绿牡丹染出墨晕效果;抽中"璎珞宝珠"的,则需用珍珠在衣襟缀出重瓣造型。
这种将自然美学转化为穿戴艺术的游戏,秒杀现代所有沉浸式展览。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迩,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四月的洛阳,不仅是赏花的最佳时节,更是感受古人优雅生活的一次穿越之旅。
欢迎大家来神都洛阳游玩~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