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朋友圈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和分享生活的重要渠道。然而,这片看似温馨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各种骗局,让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不得不提高警惕。小编将在本篇文章中为大家整理一些朋友圈常见的哪些“好处”骗局。

朋友圈常见骗局

性格测试与免费服务:这些测试往往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和生日,通过微信登录,不知不觉中就泄露了隐私 。

投票获奖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要求提供真实信息,如手机号和家庭信息,一旦骗子掌握这些信息,就可能编造各种圈套行骗 。

集赞换奖品:许多集赞活动看似免费,但兑现时可能存在消费陷阱,甚至可能是空头支票,不仅难以兑现,还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或买到假货 。

筹款治病:这类骗局的对象不明确,财产难以追回,需要提高警惕,不轻信,不贪心,重核实 。

拼团买水果:这种拼单往往是为了增加APP下载量和收集消费者信息,若不法分子掌握个人信息,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 。

帮忙砍价:这类砍价链接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 。

转发免费送:所谓“品牌商品”通常是低成本批发,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用户转发和关注,实则是广告公司的筛选手段 。

转发领流量:这类活动实际上是为了筛选有效手机号,以前是一个一个试,现在通过网页等待用户分享,然后发送广告信息或进行电话推销 。

防范措施

  1. 保护个人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重要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家庭住址等。
  2. 不轻信他人:对于任何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支付的请求,都要保持警惕,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贪图小利。
  3. 不透露密码: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设置复杂密码,任何时候都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动态密码。
  4. 确认信息核实无误:接到熟人请求发送的转账信息或询问银行卡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务必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核实确认。
  5.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牢记96110全国反诈劝阻专号,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完成实名注册,并开通来电预警及APP自检功能。

结语

朋友圈的“好处”可能隐藏着骗局,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不贪心、重核实。通过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我们可以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自己的财产和信息安全。

免责声明: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