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很多人会在此时出现口燥咽干、鼻唇干燥、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问题,这就是“秋燥”的典型表现。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避免秋燥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秋燥
秋季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就是干燥,此时雨水减少,而白天普遍艳阳高照,容易出现水分不足的情况,而这就是引发秋燥的主要原因。
在中医看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常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等。常见病症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秋燥的分类
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一般出现在初秋天气尚热时;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
温燥
温燥多发于初秋时节,是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
温燥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凉燥
凉燥常见于深秋,是感受秋凉燥 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染风寒,但带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等。
凉燥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表证偏风寒,津亏较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如何避免秋燥?
在经历夏季过多的消耗之后,秋季是养生的重要阶段。而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养,可以有效地避免秋燥。
饮食
“燥气当令”是秋季的主要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在秋季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之物。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以补充人体津液。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要做到少食多餐。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多饮水,多饮用茶饮品、豆类饮品,补充水分。
起居
秋季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也就是“秋乏”。我们要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中午也可以适当的小憩,有助于缓解疲乏。
另外,居家时不宜终日闭户,白天要确保室内通风,可以改善周围环境,保持空气清新,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穿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可以适当的感受大自然的降温,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但此时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早晨夜间外出要注意添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使脾胃受凉。
运动
秋季运动不宜强度过大,以全身稍微出汗即可,以避免身体流失过多水分而加重秋燥。可在早晚天气较为凉爽时,选择慢跑、登山、做操、散步等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另外,在运动时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运动结束再选择补水。同时,秋季身体机能开始变慢,运动后注意休息,以恢复体力。
情绪
秋季万物凋零,极易诱发消沉的情绪。因此,在秋季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稳定,切莫情绪大起大落,大伤大悲。
秋季是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这时一定要多多注意养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为寒冷的冬季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